欢迎来到博文翻译

登录 注册
文化与资讯
翻译语种
联系我们

邮箱:liwei@bowwin.com

手机:+86-18565641179

电话:+86-755-8304 2538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彩田路彩虹新都彩霞阁23A

翻译资讯

国家语言与翻译能力建设高级研修班开幕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4-05-23 14:43点击:
2014年5月23日,据博文深圳翻译公司了解到,在16日至19日,由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中国翻译协会和北京语言大学共同举办的“中国文化翻译与传播”暨国家语言与翻译能力建设高级研修班在北京语言大学举办。该流动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笼盖语种最全、文化内容最丰硕的一次语言与翻译专业的嘉会。近百名中外专家、学者和翻译工作者,以及近400名研修会员参加,展示出中国文化翻译与传播人才发展的气力和远景。中国文化报特摘登部门发言,以飨读者。
 
文化部外联局局长张爱平 张爱平:“造桥人”面对更光荣使命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5周年。65年间,对外文化工作经历了光辉、难忘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党中心、国务院直接关心和领导下,对外文化工作通过先容中华优秀文化以此展示新中国和平友好的形象,施展了对外文化工作开路先锋的作用,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奠定了基础。
 
今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35周年。伴跟着国家前进的步伐,对外文化工作不断加快速度、拓展空间,其领域已拓展到教育、广电、新闻、出版等各个方面,工作形式包括专业合作、学术研究、论坛展会、艺术展演、文化商业和文化人力资源开发等。各相关中心和政府部分、学术机构、民间集团积极投入到对外文化工作当中。值得一提的是,文化部在我国100多个驻外使领馆文化处组的基础上,目前已建成并投入运营15个中国文化中央,到2020年前一共将建设50个中国文化中央,将继承为中国和世界热爱文化、关心文化交流的人们提供更加便利的前提和更好的服务。
 
今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中国对外文化工作也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跟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将会有更加丰硕多彩的思惟文化成果,这些成果将通过中外翻译专家、学者之手及时传播到世界各国。同时,更多外国优秀成果将被引进、消化和吸收。
 
实现中外思惟文化的互通、互鉴、互融,语言和翻译是不可少的桥梁。作为中外交流与合作的“造桥人”,大家将面对更加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和使命,因此,举办“中国文化翻译与传播”研修班尤显及时和必要。
 
 
 
文化部前副部长、中国翻译协会名誉理事刘德有
 
刘德有:翻译是走出去的第一关
 
要在国际交流的大舞台上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出色纷呈,要吸收和鉴戒全人类的文化文明成果,第一关就是翻译关。
 
翻译不仅仅是两种不同语言的转换,而且是不同思维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流。从某种意义上说,翻译本是一项不可为而又不得不为之的流动,它涉及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风俗习惯以及不同的思维方式等一系列题目。在东西方之间这一差别尤为明显。
 
翻译既然是为我国文化走出去这一大战略铺路搭桥,就需要培育一大批合格的翻译人才。我想,今天开办的翻译高级研修班,其宗旨和目的也在于此。
 
最近几年因为我国的外语教育有很大增强,现在能使用外语的人越来越多,翻译能力与水平也有了显著的进步,但与我国对外交流合作及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需要比拟,仍有很大差距。除了受国际欢迎的中华翻译产品的数目和质量缺少外,更为重要的是缺乏人才。我们除了需要多一些博古通今、中外贯通、学养深挚的顶级人物,更需要大批具有进行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再创作能力的高端专业人才,特别是小语种人才奇缺的现象,应引起我们的留意。
 
 
 
国外文局副局长、中国翻译协会秘书长王刚毅
 
王刚毅:加大人才步队建设力度
 
作为全国最大的对别传播新闻出版机构,中国外文局拥有9个语种、数百名翻译人才,每年出版数百种图书和数百本杂志。
 
中国翻译协会于1991年专门成立了对别传播翻译委员会,按期召开翻译研讨会,对我国政治、外交、经济和文化领域的新词汇、新表述的翻译进行当真探讨。研究成果在一些网站和中国翻译杂志发布,为进步对别传播的翻译质量施展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目前,对外译介工作还相对滞后,不能知足我国日益扩大的对外交流的要求。能够胜任国际传播的高素质人才步队和能够被国外受众接受的高质量翻译作品的匮乏,是制约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因素。进步对外文化翻译的水平,是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和熟悉、展示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晋升国家实力的必定要求,是推动中外合作交流、促进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发展的必定要素。
 
翻译工作者应该做到融通中外,不能局限于自己原有的思维方式,自说自话,而要用传播对象读得懂、愿意听、能接受的话语表述和方式,使中国文化被世界人民了解和接受。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加大建设高素质人才步队的力度,进步对外文化翻译质量,此次研修班即为一次有益尝试。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
 
崔希亮:一如既往地培养语言人才
 
北京语言大学建校50多年来,培养了约16万名精晓汉语、了解中国文化的学生。文化传播不仅要精晓本国文化,还要精晓外国的文化,所以学校在本科生教育阶段开设了复语专业。此外,还成立了高级翻译学院、汉学研究所、中国题目研究所、中国周边语言文化协同立异中央等。
 
文化的翻译传播离不开语言,北京语言大学在培养语言人才方面将一如既往地努力。现在,每年有将近1万人次、来自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留学生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习。这些学生是我们的培养对象,良多人将来会成为我们翻译步队的重要气力和资源。我们还在海外承办了18所孔子学院,匡助海外国家建设中文系,如埃及首都开罗有170多名学生学习中文,70多位副教授、讲师是我们的校友。目前,沙特阿拉伯、约旦等国正在筹办中国大学,需要我们派遣既懂中文又懂外语的老师,与当地的教授合作,一起翻译中国和他国的古典文献。
 
与此同时,我们还在美国设立了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北美分社,出版汉语教材、中文工具书,传播中国文化,实现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
 
 
 
外交部翻译室前主任陈明明
 
陈明明:做翻译要有立异思维
 
本次研修班探讨加强翻译能力建设、克服文化障碍,非常重要。我想提三点建议。
 
一是给予翻译更大的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对于文件等内容,翻译没有选择,空间是很小的。应该尽可能多地给予翻译更大的空间,好比在起草时就考虑到对象是外国人,尽量调整思维,同时给翻译留一点余地,不要求逐字翻译,应在保持正确的条件下灵活处理。二是要与时俱进,淘汰一些过期的、分歧时宜的、会造成文化障碍的表达方法。做翻译也要有“壮士断腕”的精神,要敢于克服自己多年来不好的地方。
 
最后一点,要有立异的精神、立异的思维。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思维是立异型的、跳跃型的,良多理念甚至是颠覆型的。做翻译也要敢于长进,敢于突破常规,否则将跟不上步伐。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闫成胜
 
闫成胜:翻译让影视产品增值
 
用国际语言讲解有中国特色的传播轨制和理念,是我们天天都在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其中,加强内容出口、进步传播实效是重中之重。
 
打造内容品牌产品。目前,我们用8种语言翻译了70多部影视剧,其中一些已在亚洲、非洲、北美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海外销售额创100多亿美元。最近,《中国好歌曲》节目与英国独立电视公司签署了海外销售协议,这是外国着名媒体首次从中国引进节目制作模式并进行国际发行,标志着中国影视节目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晋升。
 
加强翻译工作,让作品增值。影视作品与文学翻译不同,除了文字翻译外,还需要运用配音艺术、语言技术等,在静止的翻译基础长进行二次创作,使人物更生动、更饱满、更立体。
 
政府引导与贸易运作相结合,做好国际市场推广。近年来,我们一直探讨立异思维,培育多元主体,支持和鼓励各级企业积极介入影视走出去,良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成为影视出口的重要气力。同时,施展政府的主导和统筹作用,筹建中国影视节目海外同盟,推动实施影视合作工程,通过建立合作机制,推动更多优秀影视节目在海外播出。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副主任杨庆存
 
杨庆存:推进中国学术走出去
 
一是紧扣中国主题来选择资助项目。一方面,牢固树立精品意识,推选出体现国家学术水平的标志性研究成果,确保成果出得去、立得住、传得开。另一方面,精心组织遴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创性学术著作和高水平的翻译和出版发行团队,集中推动学术论述的外译,让更多优秀成果走向世界。
 
二是加强学术出版信息的收集分析,这是进步学术外译、科学化水平的基础。目前,我们对相关信息的了解还不全面、不系统、不深入。好比,关于国外读者的关注热门和阅读习惯、国外学术著作的出版发行规律、国外汉学家的译介成果未几,在研究方面存在短板。
 
三是从战略层面规划学术成果,译界形成传播协力。要从中国在全球发展的战略高度规划中国文化海别传播与发展,推动中国学术与国际学术的实践互动,着力实现外语成果在海外落地生根。
 
四是为培养高水平的外语人才步队搭建平台。利用国家社科基金的学术项目,努力为培养高水平的外译人才步队创造前提、提供便利,特别是注重培养优秀中青年人才。类似本次高级研修班的学术交流平台,无疑也是培养和发现优秀外语学术人才的好途径。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范军
 
范军:晋升中国图书国际地位
 
自2003年我国出版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版权商业逆差从2003年的15:1缩小到2012年的1.91:1。与2002年比拟,2012年我国对美、加、英、法、德五个传统发达国家输出图书版权总量增长近122倍,达到2213项。2012年出版物什物出口金额为9400万美元,实现了快速增长。这些成绩的取得,译介在其中施展了十分枢纽的作用。
 
在选材方面更具时代感。一批反映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梦主题的外版图书纷纷走向海外,有效带动了中国图书国际地位的晋升。
 
在受众方面更具针对性。如,《狼图腾》、《于丹〈论语〉心得》、《兄弟》、《山楂树之恋》等在境内畅销的文学作品的国际版权成为国际出版界热购的对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已有109种作品版权输出到多个国家。这些高质量、有感染力的翻译作品,能够注重境外受众与我国政治文化的差异,增强了主流渠道认可度和主流人群认知度。
 
在搀扶方面更具引导力。国家有关部分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支持引导中国图书走出去,夸大加强译介工作。2011年和2012年又接踵出台了《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走出去发展规划》和《关于加快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若干意见》。这些文件都有针对性地对出版译介工作提出了支持引导的政策。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西欧拉美地区广播中央主任杨磊
 
杨磊:用国际社会接受的方式传播
 
汉语与世界各国语言差异显著,表达方式不同,如何让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这个桥梁施展更好的作用,我们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在表达方式上夸大国际化,注重运用国际社会理解、接受的方式先容中国。一是根据国际受众的思维习惯、接受方式、信息需求来设计节目的形态;二是通过第三视角的表达解读中国的内涵;三是借用国际惯例和规则,对中国题目进行解释和说明。
 
在表达手段上注重母语传播。母语传播最大的上风是可以拉近感情,缩短间隔。过去,我们有28个专业节目,其中收成最大的是小语种。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小语种的笼盖面固然小一些,但是可以精准传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我们扩大了语种,成为全球使用语言最多的国际媒体,我们的受众反馈总量也随之翻了数倍。在非洲播出的电视剧《媳妇的夸姣时代》就使用了当地的配音,结果产生了轰动效应,使中国电视剧一举走进了非洲。
 
 
 
新华社音视频部副主任陆小华
 
陆小华:移动互联时代的媒体变革趋势
 
第一个趋势是内容出产方式的重构。在今天,内容出产者面对着三联并进的局面:第一类是专业传媒组织,依然是格式中的主流;第二类是受众提供的内容;第三类是利用社交平台的产品和服务提供者。
 
第二个趋势是再专业化。以马航航班失联事件为例,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上,各个方面的专家提供各式各样的分析角度,这些内容比一般记者提供的报道专业化程度更高,迫使媒体走向再专业化,进一步进步专业水平。
 
第三个趋势是再组织化。面临移动互联网时代全工业链的竞争,传统媒体往往趋向于把组织内部门成更小的单元,通过小单元制作来寻求整体的适应性。一个小单元假如失败了不影响组织的生存,而小单元假如成功了,会给整体带来很强的竞争力。
 
第四个趋势是再服务化。在我看来,媒体即使优化内容提供方式和便利水平,也会提供更多的服务性产品,以新的方式获取收益。
 
第五个趋势是高匹配度。枢纽是匹配,核心要素是便利性匹配和超细分匹配。便利性指的是服务提供方式与人们在移动状态下的心理和行为方式相匹配;超细分指的是更进一步明确人们的内心需求与方式需求,才能实现有效匹配。
 
 
 
商务印书馆副总编周洪波
 
周洪波:文化传播可分“三步走”
 
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分三个步骤走。第一步是“走出去”,让文化产品走到海外去。第二步是“走进去”,走进外国人的糊口当中去。第三步是“走上去”,走到海外的精英阶层去。
 
我们在第一步“走出去”上取得了一些成绩。眼下,接着要“走进去”,这是一个严重的挑战。挑战之一,目前外国人对故宫、京剧等很感爱好,但这仅仅是一种好奇,还远远没有上升到对中国文化的赏识和认同上。挑战之二,中华文化在外国人看来难以理解,有的甚至不可思议。如何整合具有中华特色的文化,并使其转化成国际社会能够接受的全球资源,这是个挫折。第三个挑战是要把中华文化用隧道的外语传播出去。
 
实现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走上去”,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近年来,商务印书馆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路径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好比,与德国德古意特出版社合作出版了《中国语言糊口状况》英文版第一卷和第二卷,由德方指定汉学家作为中方主编,把原有的中方母版根据外国的需求做了全面的改造和重写,再选择英语出身、既有翻译经验又懂专业的人担任翻译,最后由德方邀请外国专家做盲审。该书在海外受到强烈热闹欢迎。
 
【温馨提示】如您碰到翻译难题或者有翻译需求,不妨拨打博文翻译公司全国服务热线:400-88-13580(一生我帮您!)我们将为您提供专业的翻译解决方案,免费稿件质量评估。
文化与资讯
翻译服务